|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敖溪土司文化

敖溪土司文化

关键词:敖溪土司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余庆县敖溪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zw71388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747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土司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毛南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不仅包括中央王朝管理土司的制度,而且也应包括土司约束周边土司的制度和土司治理家族村社的制度。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样 性特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又是一种政治文化,是一种经过八百年酿制的伦理型政治文化。这种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国土司,具有根深蒂固的“中华情结”,他们在明朝晚期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主动服从中国国家与中华民族需要保家卫国,在东南沿海,在西南边疆,在中国广大版图之上,创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有力地维护了祖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

土司文化有着非常丰富、深广的内涵,具体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如衙署的选址、建设、装饰、饮食、使用等等来看,无不隐含确保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康、世代相传的理念,也体现了土司忠君报国等思想);二是制度形态的土司文化(如:土司家族内部约束条文、土地政策、土司教育制度、民间习惯法规等);三是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心内容,包括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礼仪习俗,以及人际关系等等,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它影响内部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体现出其个性特色推崇孔孟之道,遵循“忠、孝、仁、爱”。以农为本,勤俭持家。为人处事要以礼相维,以心相许);四是民俗文化(土锦、山歌、民间故事、戏剧的有师公戏(傩面戏)、彩调剧,乐器的有铜钟、铜鼓,舞蹈的有扁担舞、捞虾舞、采茶舞、狮子舞等)。

土司现象

土司现象,更多的是指现代土司现象。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残留的土司文化传统,以及汉族微型社区残留的土司文化传统。土司现象之所以在现当代还有残留,主要是传统文化和某些政治权力不断下沉、不断边缘化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和村民自治,这既 有实行民主制度的考虑,也有土司现象大量存在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各微型社区的顾虑。因为明朝以来开展的“改土归流”运动,没有波及微型社区,新中国 成立后的民主改革运动,对各类土司上层采取了统战政策。那些暴风骤雨式的“运动”,不可能消灭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一遇到合适的“气候”,是会生根发芽的。

 

贵州的土司及土司制度

贵州的改土归流始于明代,高潮却是在清朝前期的雍正年间。督抚大员鄂尔泰等人的改土归流建议为雍正皇帝采纳,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这集中表现在:在经济上,土司制度下的领主经济阻碍了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土司享有各种特权,拥有军队,私设监狱,相互争杀,严重妨碍中央集权;而土司、头人为非作歹,奴役土民而造成的民族内部矛盾也日渐突出,不利于统治的稳定;在交通上,土司区域尤其是“化外之地”梗阻着“开江路以通黔粤”、连陆路以通川楚达云南,不利于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控制、治理等。

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前奏是对乌乃、乌撒等土司的改土设流,重点则是对湘黔边,以雷公山为中心的地区及广顺、定番(今惠水)、罗甸交界处的开辟。

 

贵州土司文化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有牂牁国,其政治中心叫夜郎邑。战国后期,夜郎取代徉何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秦代、汉代,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推行郡县制。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基本建立。唐代,在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羁縻州并行的制度,乌江以北多属经制州,由中内派谴官吏治理;乌江以南则有数十个羁縻州,由各地土著首领统治。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中内政权。土语“矩”与“贵”同音,朝廷顺其所语,敕书称“维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元代,贵州行政建置渐归统一。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朝支持水西女土司奢香修筑了贵州至云南、四川的驿道,促进了贵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贵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中央设置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朝廷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理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理辖。至此,贵州现今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辛亥革命后,清末设置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更易地名;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贵州省下设11个行政督察区,分管各县,到1948年,全省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77个县。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期间,曾先后在贵州建立黔东特区、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等革命政权。

1949年11月15日贵阳市解放,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从此,贵州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贵州文化古迹类型较多,分布较广。全省具有一定价值的不可移动的文物有4000多处,特别是遵义会议会址,镇远青龙洞、息烽集中营旧址、从江增冲鼓楼、普定穿洞遗址、大方奢香墓、毕节大屯土司庄园、遵义杨粲墓、盘县大洞遗址等充分凸现出贵州源远流长和浓厚深沉的文化氛围。

贵州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历了复杂的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变化。古脊椎动特化石“贵州龙”、侏罗纪时代恐龙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使贵州成为重要的进行古生物研究的地方。

在贵州的古遗址中,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为珍贵,其中,“观音洞文化”的观音洞旧石器遗址和“桐梓人”、“水城人”、“兴义人”等的人类化石,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席之地。

贵州的古墓葬和历史人物墓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在赫章可乐等地已发现多处战国至两汉的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对研究古夜郎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人物墓中,主要有杨粲墓、奢香夫人墓、明十八先生墓、何腾蛟墓、郑珍墓、墓友芝墓、黎庶昌墓。

贵州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分布很广,具有强列的地方色彩,从中可以看到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脉络。著名的有安顺文庙、贵阳甲秀楼、修文阳明洞、镇远青龙洞、黄平飞云崖、大方大渡河桥、贵阳黔灵山弘福寺、毕节大屯土司庄园、黎平地坪风雨桥、黎平纪堂鼓楼等。

在贵州古文化遗址中,还有数十处摩崖、石刻和崖壁画,位于关岭县城东25千米处的红岩石刻,享有“红崖天书”之美誉,令不少中外有志之士心驰神往、费心考证。

贵州的现代革命史文物十分丰富并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遵义会议会址和息烽集中营旧址最具有代表性,是贵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贵州有遵义和镇远两座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敖溪土司及土司文化

一、“余庆司”史略

余庆范围内的土司,不是从元代起,土司官也不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头人,而是朝廷从中原地区(今河南、山西、江苏、山东等地)派来到余庆的。余庆境内的“余庆司”、“白泥司”是唐朝僖宗皇帝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设置的。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拆“余庆”、“白泥”土司合建余庆县治。至此,“余庆司”历时725年,至今1135年。

“余庆”、“白泥”土司由来: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873年),我国西南部的云南,有个奴隶到政权“南治”国,起兵侵犯中原,攻陷了播州(今遵义地区、当时属四川管辖),朝廷为讨伐南治,皇帝下诏,任命山西太原的杨端为统师,南京凤翔县的毛巴为副将。两路大军进发四川,在咸都汇合,一举打败了南治,恢复了播州。朝廷为了奖赏杨端,毛巴的战功,于是委派毛巴为“余庆司”校尉;杨端被诏回朝廷,有他带来的一个宗亲杨氏为“白泥司”的校尉。后来毛巴被封为经略将军,封他的儿孙为世袭官。“余庆”、“白泥”是余庆境内最早的土司。

毛巴,字仲庚,她的祖先本姓姬,是周文王第十七个儿子,封在一个叫“毛”的地方当官,于是就这个地名为自己的姓氏。毛巴的原籍在山东济南府章丘县,毛巴是个文武全才的人,曾当个地方官,有史料记载,称他“廉政爱民,大有声政”。自他被委任“余庆司”长官时,把全家迁来“余庆司”,家住在“余庆司”管辖地兴隆鹅公坝的凤凰山下,并把这里取名毛家沟。毛巴死后安息在此风水宝地。

“余庆司”衙门,建在现敖溪镇月台上边高层基(后称衙门口),此废墟还残留一些基石、石门、瓦片等痕迹。后来人口逐渐增多,在街口左边(靠什字方向)拓建上街;衙门口左边(靠新街方向)拓建成下街。

土司的设置:从政治上讲,巩固了朝廷在边疆的统治。从经济上讲,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促进了余庆农业的发展。从文化上讲,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教育,如白泥的龙灯、敖溪的花灯。

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璞玉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建余庆县治,“余庆土司”终止,把“余庆司”更为沿袭至今的敖溪。因这里有一条玉带似的溪流,溪西岸有鳌鱼山、溪水,鳌鱼相融的敖溪雅名取代了“余庆司”名。

翻阅敖溪的历史,着眼敖溪的现实,你会欣然发现敖溪是散落在历史长中的一块璞玉。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杨应龙之乱被平定后,贵州巡抚大臣郭子章,上奏朝廷,把余庆、白泥两土司设为一县治,隶属贵州平越府(今福泉县),次年春,朝廷采纳了郭子章的上奏并颁治施行。

 “余庆司”是在唐朝僖宗皇帝乾符三年被封为世袭土司官,“余庆土司”首任毛巴是正长官司,管辖地,除乌江以北的所有版图,还包括湄潭的抄乐、兴隆,凤冈的扁刀水(今琊川)与瓮安珠藏的毗邻地,东西长50多公里,南北宽44公里,总面积达1150平方公里。

明末清初江南儒夫钱邦芑著书《他山记》中对“余庆司”的叙述:“宇内山石、无过于川、黔、楚、粤之交,选第名山奇水几以百计,而魏峨之鳌溪幽丽为最、、、、、、”,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溪河密布(有敖溪河、小溪河、乐长沟河、三叉河、后溪河)绿水悠悠、松竹苍翠、沃壤千坎,敖溪鱼米之乡啊!此外,由这里往北是松烟、兴隆,往西是龙家坝、无尚坝,往东是石桥坝、关兴坝,非平坝即丘陵!

三、土司文化

在1135年前的“余庆土司”是播州“宣慰司”管辖的六大长官司之一。古镇敖溪(含原敖溪区辖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原四川成都大儒杨慎所提“仪大礼”触犯朝廷被贬官放逐云南,途经余庆路过箐口时吟五律《箐口关》:

箐口关何险,山头路更赊。

迂回磨转蚁,曲折陈蟠蛇。

官舍为孤舍,人家无一家。

客心何处切?夕照闪归雅。

这首诗写了箐口关的险峻,写了箐口关的荒凉,写了杨慎的寂寞孤苦。是一幅苍凉景色的水墨丹青。是余庆县内最早的古代留下的诗句。

明万历二十七(公元1599年)巡抚郭子章吟作《过余庆司》:

余庆山行踏磴危,幸逢春仲日迟迟。

荒村祭舍似茅屋,新户编门半竹篱。

夹道樱桃开白蕊,隔江杨柳换新枝。

犹闻豹虎当吾路,去去埋轮一问之。

这首诗写了余庆司当时的贫穷,险恶,但时逢仲春樱花绽放,杨柳换新枝,“余庆司”充满生机。

南明学者钱邦芑,于清顺治七年来松烟蒲村隐居,期间他多次下“余庆司”来与贤彭玉房(即彭维琨)研读诗文、对酒当歌,他在曾武山一鸡石上刻留诗文《咏石鸡》:

问题何年抱子成,凿开混吨破天生。

高冠峙踞形如斗,鼓翅昂身势如鸣。

宣圣牛刀休用割,禹王神鼎莫能烹。

漫漫长夜何日旦,不向人间报一声。

钱公在彭玉房后花园小石林上泼墨石刻:“招隐山”、“酌彼兕觥”、“注酒峡”、“苍壁”、“啸月”等摩崖。石鸡化为灰烬,摩崖残存。

钱公游龙家坝石牛山《呤石牛》:

怪石巍巍恰似牛,山丘独立几千秋。

风吹遍地五毛动,雨洒浑身有汗流。

春草齐眉难下口,牧童敲角懒摇头。

原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把石牛描绘得栩栩如生。

两棵千年银杏,枯而复荣,浓荫四布,守护鳌山市井,风调雨顺。百姓把古树奉为神明,焚香化纸,挂红绸,祭拜儿孙,长命百岁。

拱辰山正向北斗,清辉沐浴《五显祠》。

曾武山苍松滴翠,顶天立地,揽来日月高照《都匀冠》。

清末年间,达官贤士,百姓匠人修建《狮子桥》(集瑞桥)、《凉桥》(龙门桥),余庆知县朱永锡赐《集瑞》桥名并题碑序,余庆才子李光斗(李梦星)题《龙门桥》桥名并作碑序。古桥如虹,春秋溢彩。宝剑斩蛟,石狮护桥,保一方平安。

1935年,红军途经“余庆司”,留下墨迹“白军兄弟联合起来一致抗日!”(此木板标语存放在遵义会议展馆)红军战士寒冬腊月露宿街上户外,不打扰市民安宁,后有59名红军被敌伪军押至龙家坝万丈坑罹难。碧血染青山,山花红灿漫。红星闪闪照后人。

民国时期,毛家祠堂,土司魂游,其子孙祭拜,香火旺盛。毛师傅题碑词:“必有余庆”。(此石刻张建中收藏)

“余庆司”洪钟流落异乡(沙滩村)哭泣声哑,何时听到暮鼓晨钟。

敖溪古八景:

(一)“鳌鱼晚钓”(新大桥下面,溪西岸一小丘形如鳌鱼,溪岸竹枝抚江意欲钓鳌鱼)。诗曰:

幽岸竹枝躬抚江,碧波浮影钓鳌郎。

鱼篓盛满闲情趣,晚照归途醉夕阳。

(二)“夜吹喇叭”(狮子桥头溪东岸,两个竹制水车旋转提水灌田并发出喇叭声。诗曰:

水车曲韵喇叭鸣,飞舞浪花苗润清。

满坝稻香金色美,山歌悦耳妹生情。

(三)“仙人撒网”(曾武山山顶并立两颗柏树,如网绳,一网捕九鱼,诗曰:

仙人撒网巡江海,戏水竹排情满怀。

摇动轻舟秋水荡,长篙如笔写诗来。

(四)“石鸡报晓”(曾武山石林中一奇石形如雄鸡报晓。诗曰:

峙踞石冠鸡高唱,山民拂晓闹春忙。

蓝田玉种汗浇地,绿野苦耕稻椒香。

(五)“万盛明灯”(拱辰山腰“五显祠”庙灯与北斗交辉,地方名王尔调,王之翰,邓英及邓的儿子邓仕弘、邓仕奇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在此栖息习文。)诗曰:

寺庙烛光万盏灯,天星映水水如银。

拱辰北斗辉寰宇,古镇霓虹耀眼明。

(六)“玉屏春晓”(大塘河西岸,移民新村旁,天堂安宅下的曹家坡,远眺如翠屏)诗曰:

玉屏春晓闹天堂,滴翠松枝舞艳阳。

诗画新村夕照美,锦绣故园花果香。

(七)“犀牛望月”(原土司月台田中卧石如牛回头望月台)诗曰:

犀牛卧地望明月,织女牛郎缘喜结。

花好月圆宫女舞,梦乡萧引双飞蝶。

(八)“万卷天书”(敖什公路龙颈坳岩石层层如天书)诗曰:

龙颈坳藏万卷书,诗经韵律激情呼。

揽得智库心灯亮,郎朗童声呤玉璞。

(“鳌鱼晚钓。”诗人黄琮见此,诗兴大发写一诗:“世局如棋白眼看,敖溪流水绿漫漫。会心若得濠梁趣,风雨何妨一钓竿”。)

(“三步两拱桥,犀牛望月台,长田五路秧,贡米出官仓”。这是当地一秀才描述敖溪自然景观的诗句,可感悟这里丰富的水资源。)

(“鹅水洞”,位小溪河之上,清泉汩汩而出,并飞花碎玉,远观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大白鹅。诗曰:

渔歌子·《鹅洞趣游》:

鹅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草鱼肥,

郎戽水,妹浆衣,清泉倩影笑春晖。

(明清时期,敖溪也是藏龙卧虎之地。据康熙《余庆县志》记载:明末曾任四川遵义府兼军道的邓英、开州参将李如楠、四川都司王之翰和曾任南明朝监察御史“江南大儒”钱邦芑等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足迹。往事如烟,但拱辰山、抬隐山都清楚记得这一切。)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古镇土司文化正逢春吐艳。“土司一条街”、“土司园”古朴幽香。横跨碧溪的虹桥霓彩迷人。河滨园、银杏园倩影翩跹。鳌鱼逆水争上游,两岸垂钓千竿戏碧波。滨河东路的开发,龙头雄起喷珍珠。土司文化在蓝图中孕育出绚丽花朵。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敖溪“唐二花灯”。“高矮人舞”明珠璀璨。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光辉的照耀下,敖溪这块历史长河中的璞玉必将重放光彩!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